飘天中文网 > 大明1551 > 第319章 衣锦还乡

第319章 衣锦还乡

飘天中文网 www.ptzw.net,最快更新大明1551 !

    直接又减免了三成田租,只需上交二成就可以了。

    十亩地一年收六十石,交出去十二石,自家能落下四十多石!

    一般的农庄家庭是不分家的,这种优惠能惠及到祖父母和父母,还有未分家的兄弟三代人。

    要是人丁兴旺的大家族,出一个毡军,等于全家受惠,租种几十亩地,一年能落下一二百石的粮食。

    当然一般来说就是两丁或三丁为主,能种的土地最多一二十亩。

    不过这政策若持续几年,这些人家就能购买大牧畜帮助耕地,种上四五十亩,一年收入过百石也很轻松了。

    对王府来说,若毡军规模过万,一年少收的粮食顶天了不超过二十万石。

    以这么点粮食养兵过万,哪有这么便宜的买卖?

    若是毡军全数陆续转为亲军待遇,一年最多也就五六十万石开销。

    只有行军打仗了,犒赏,军粮,俸禄,赏银,加在一起,一万五千人到三万人的军队,每年需粮六十万到一百二十万石。

    需要银两是四十万到六十万两左右。

    这个额度的开销,仍然是王府可以负担的起。

    这种待遇,其实已经远远超过大明北方的边军,边军每月发粮一石,银一两,马兵一两八钱左右。

    戚继光在几年后招募的义乌兵,到北方服役时是每月行粮饷银一两五钱,盐菜银一两五钱,衣鞋钱三钱,犒赏银三钱。

    每个南兵,一年领到手的军饷是四十三两之多。

    一丁或两丁的北方百姓,一年辛苦到头劳作加风调雨顺,一年净利不过五六两银。

    一个士兵得近十户百姓在好年景下的一年的纯收入,南兵收入之高,已经把北兵甩开老远。

    此外戚家军的斩首赏赐也极为丰厚。

    每队兵斩一首一级就赏三十两,前排八兵分二十两,斩首的短刀兵拿二两,不斩首的分一两,火兵分半两,剩下的归队官。

    一年斩首几十级,哪怕就是个阵后的短刀手,加上军饷,一年收入可近百两。

    这才是戚继光能管束军队,令行禁止的最大的练兵秘决。

    戚继光在蓟镇也是给南兵厚饷,在万历清算张居正之后,戚继光被撵到广东当总兵,后来郁郁而终。

    其花巨资打造了蓟镇边防,以两万多南兵为核心打造的蓟镇防线也逐渐崩溃。

    过万南兵被撵回南方,不复被用。

    剩下的南兵军饷被大幅度克扣,那些北方将门出身的镇将,对一两银子的北方营兵还是要多方克扣,哪容得下这些高收入的南兵?

    后来浙兵入朝鲜战场,表现出色,但还是被排挤,战功被抢,说好的赏银军饷仍被克扣。

    后来南兵哗变鼓噪,讨要军饷。

    在明军中这是相当正常的事,一般将领会处罚为首的人,然后发下军饷安定军心,事情也就完了。

    到了天启和崇祯年间,将士鼓噪挟制将领,甚至包围巡抚,令高级文官受辱的事,也是发生过多次。

    但在那一次,由于嫉妒南兵军饷丰厚,同时戚家军在北方属于被排挤的异类。

    当时的蓟镇总兵王保诱南兵入大校场,然后用北兵包围,将鼓噪闹饷的将士,全数斩杀。

    明史记录是杀了数百人。

    神宗实录是杀之无数。

    而李朝朝鲜的史官记录是杀了三千三百多人。

    为国尽忠,杀倭无数,在征朝之役率先登上平壤城头的南军将士,不仅未获赏,未发饷,反而因为讨要军饷被杀!

    王保事后也未被清算,仅此一事,神宗祸国乱政,就是罪该万死,就是大明亡国的罪人!

    朱载墐熟知戚家军故事,对王保屠戚家军之事也是极为痛恨。

    简直是不知所谓,令人发指的无谓残暴。

    后来蓟镇防御空虚废驰,北军将领毫无底线和节操,关宁将门更是其中的代表。

    到了皇太极屡次破口而入时,损失财产,失去亲人,饱受折磨和苦难的,却是北方的普通百姓。

    该为此负责的皇帝,权贵,将门,却是丝毫无损。

    哪怕大明亡国,这些北方将门稀有为大明殉国或是战死的,多半就是剃了头从了异国主子,反过头来杀大明的官兵百姓时又是凶猛了十倍不止……

    所以朱载墐坚决认为,大明的养兵制度和勋贵将门制度有极大的缺陷……与其厚饷高官给那些毫无节操和廉耻的将门,养少量的家丁当不得大用,还不如厚饷给普通的将士,这些汉子反而更加知恩,善加训练和装备,发挥的能量要比现有的明军体制会强大的多。

    戚继光练兵两万多,乃收抗倭过半之功。

    朱载墐的打算就是练毡军两万,未必就不能横行南方半壁……

    当然这只是朱载墐自己内心的想法,现在荣王府只是按着这位殿下的打算和想法,一步接一步的坚实向前。

    对于宁思忠和宁思道等人,还有佃种着王府土地的宁家庄的佃农们来说,现在的光景就只剩下欢喜了。

    湖广是一年种两季稻米,早稻六月收,晚稻八月前后收,收了晚稻差不多就是深秋,很快就入冬了。

    土地是要养肥力的,并非所有地适合种稻,能种稻米的只有水田,水稻产量稳定,价格也较为稳定,湖广地方自己吃米为主,还将大量稻米卖到江南和浙江,河南部分地方也在荆州买米,还有四川,湖广熟,天下足,这可不是说笑的话。

    宁家庄这里全部是种两季稻,不种别的作物。

    少量的好田用来种菜,可以换些零用钱,也可以丰富自家的饭桌。

    这个时候虽然忙碌,人们脸上却是没有什么愁苦或辛劳带来的压力,只有欢欣气色,那是发自内心的欢喜。

    宁家诸兄弟到了毡军百户厅登记入册,算是完成了集训,由书吏再向王府的相关诸司上报记录档案。

    哪怕宁思忠此前是毡军百户,现在也成了仪卫亲军,这些手续该怎么做还要怎么做。

    荣王殿下对下头的人很仁厚,但该讲规矩时,也是绝不通融……

    众人脸上都是轻松的笑意,不管怎样,这一次真是衣锦还乡。